在
高低温试验箱测试过程中,技术人员有时会注意到箱体内壁凝结的水珠滴落到测试样品表面。这种情况绝非正常现象,而是设备运行状态发出的重要警示。
冷凝水失控的背后原因
密封系统失效是高概率诱因。门封条老化或箱体结构变形会破坏密闭环境,外界湿热空气持续侵入箱内,与低温表面接触后产生过量冷凝水。某电子厂就曾因门封条轻微变形,导致整批智能手机主板在低温测试时被冷凝水浸染,造成数万元损失。
温度设定不当同样不可忽视。若在高温高湿阶段后急速降温,空气中的水分来不及通过排水系统排出,就会在箱内壁凝结成珠。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测试数据显示,降温速率超过5℃/分钟时,冷凝水滴落概率增加47%。
排水系统堵塞这类物理因素更直接致命。试验箱长期运行后,灰尘积聚可能堵塞排水孔,冷凝水无处可排只能滞留箱内。某第三方检测机构就因季度维护缺失,导致精密传感器在耐久测试中被冷凝水损坏。

问题背后的连锁反应
滴落的冷凝水不仅会导致样品表面腐蚀、电路短路等直接损害,更会使测试环境参数偏离标准要求。当水分蒸发时吸收大量热量,将造成箱内温度波动,最终导致测试数据失真。航空航天部件测试中,就曾因冷凝水干扰导致温度读数偏差2.3℃,整组实验数据作废。
防微杜渐的解决之道
预防胜于补救。建议用户建立三级防护体系:
每日检查门封密封性
每月清理排水管路
每季度校准温湿度传感器
同时根据测试标准合理设置温变速率,通常建议不超过3℃/分钟,给冷凝水留出足够的排出时间。
选择试验箱时更应关注品牌工艺,优质设备通常采用倾角式内胆设计,配合不锈钢导流槽,能有效引导冷凝水流向排水口。某知名品牌通过V型箱底设计,成功将冷凝水残留量减少80%。
遇到冷凝水异常问题时,立即暂停测试并排查密封性、排水系统、设备放置水平度等关键因素,必要时联系专业人员进行系统维护。